精品精品国产手机自在线观|九九热思思精品视频|中文字幕aⅴ专区|黄国产成年人精品

    古詩

    詩詞工具全集 詩詞查詢

    [唐代]李商隱

    望斷平時翠輦過,空聞子夜鬼悲歌。
    金輿不返傾城色,玉殿猶分下苑波。
    死憶華亭聞唳鶴,老憂王室泣銅駝。
    天荒地變心雖折,若比陽春意未多。

    百度百科

    曲江·望斷平時翠輦過譯文

    望斷平時翠輦過,空聞子夜鬼悲歌。望不見平時帝王的翠輦經(jīng)過,只能在夜半聆聽冤鬼的悲歌。

    金輿不返傾城色,玉殿猶分下苑波。宮妃金輿不返難見到傾城色,只有曲江的流水被玉殿分波。

    死憶華亭聞唳鶴,老憂王室泣銅駝。臨死時才想念在華亭聽鶴唳,老臣憂念王室命運(yùn)悲泣銅駝。

    天荒地變心雖折,若比傷春意未多。經(jīng)過天荒地變雖使人心摧折,若比傷春的哀慟此意不算多。

    曲江·望斷平時翠輦過注解

    1
    望斷:向遠(yuǎn)處望直至看不見。
    2
    翠輦:飾有翠羽的帝王車駕。
    3
    子夜:夜半子時,半夜。又是樂府《吳聲歌曲》名。
    4
    悲歌:悲壯地歌唱。
    5
    金輿:帝王乘坐的車轎。
    6
    傾城色:舊以形容女子極其美麗。此指嬪妃們。
    7
    玉殿:宮殿的美稱。
    8
    下苑:本指漢代的宜春下苑。唐時稱曲江池。
    9
    華亭聞唳鶴:感慨生平,悔入仕途之典。
    10
    銅駝:銅鑄的駱駝。多置于宮門寢殿之前。
    11
    天荒地變:影響巨大而深遠(yuǎn)的巨變。指國家的淪亡。
    12
    折:摧折。
    13
    傷春:為春天的逝去而悲傷。一作“陽春”。

    曲江·望斷平時翠輦過賞析

    曲江的興廢,和唐王朝的盛衰密切相關(guān)。杜甫在《哀江頭》中曾借曲江今昔抒寫國家殘破的傷痛。面對經(jīng)歷了另一場“天荒地變”──甘露之變后荒涼滿目的曲江,李商隱心中自不免產(chǎn)生和杜甫類似的感慨。杜甫的《哀江頭》,可能對他這首詩的構(gòu)思有過啟發(fā),只是他的感慨已經(jīng)寓有特定的現(xiàn)實(shí)內(nèi)容,帶上了更濃重的悲涼的時代色彩。

    一開始就著意渲染曲江的荒涼景象。這里所蘊(yùn)含的并不是吊古傷今的歷史感慨,而是深沉的現(xiàn)實(shí)政治感喟?!捌綍r翠輦過”,指的是事變前文宗車駕出游曲江的情景:“子夜鬼悲歌”,則是事變后曲江的景象,這景象,荒涼中顯出凄厲,正暗示出剛過去不久的那場“流血千門,僵尸萬計(jì)”的殘酷事變。在詩人的感受中,這場大事變仿佛劃分了兩個時代:“平時翠輦過”的景象已經(jīng)成為極望而不可再見的遙遠(yuǎn)的過去,眼前面對的就是這樣一幅黑暗、蕭森而帶有恐怖氣氛的現(xiàn)實(shí)圖景?!巴麛唷?、“空聞”,從正反兩個方面暗寓了一場“天荒地變”。

    三、四承“望斷”句,說先前乘金輿陪同皇帝游賞的美麗宮妃已不再來,只有曲江流水依然在寂靜中流向玉殿旁的御溝(曲江與御溝相通)?!安环怠?、“猶分”的鮮明對照中,顯現(xiàn)出一幅荒涼冷寂的曲江圖景,蘊(yùn)含著無限滄桑今昔之感。文宗修繕曲江亭館,游賞下苑勝景,本想恢復(fù)升平故事。甘露事變一起,受制家奴,形同幽囚,翠輦金輿,遂絕跡于曲江。這里,正寓有升平不返的深沉感慨。下兩聯(lián)的“荊棘銅駝”之悲和“傷春”之感都從此生出。

    第五句承“空聞”句。這里用西晉陸機(jī)“華亭鶴唳”典故,用以暗示甘露事變期間大批朝臣慘遭宦官殺戮的情事,回應(yīng)次句“鬼悲歌”。第六句承“望斷”句與頷聯(lián)。這里用西晉索靖“泣銅駝”典故,借以抒寫對唐王朝國運(yùn)將傾的憂慮。這兩個典故都用得非常精切,不僅使不便明言的情事得到既微而顯的表達(dá),而且加強(qiáng)了全詩的悲劇氣氛。兩句似斷實(shí)連,隱含著因果聯(lián)系。

    末聯(lián)是全篇結(jié)穴。在詩人看來,“流血千門,僵尸萬計(jì)”的這場天荒地變──甘露之變盡管令人心摧,但更令人傷痛的卻是國家所面臨的衰頹沒落的命運(yùn)。痛定思痛之際,詩人沒有把目光局限在甘露之變這一事件本身,而是更深入地去思索事件的前因后果,敏銳的覺察到這一歷史的鏈條所顯示的歷史趨勢。這正是此篇思想內(nèi)容比一般的單純抒寫時事的詩深刻的地方,也是它的風(fēng)格特別深沉凝重的原因。

    這首詩在構(gòu)思方面有一個顯著的特點(diǎn):既借曲江今昔暗寓時事,又通過對時事的感受抒寫“傷春”之情。就全篇來說,“天荒地變”之悲并非主體,“傷春”才是真正的中心。盡管詩中正面寫“傷春”的只有兩句(六、八兩句),但實(shí)際上前面的所有描寫都直接間接地圍繞著這個中心,都透露出一種濃重的“傷春”氣氛,所以末句點(diǎn)明題旨,仍顯得水到渠成。

    作者簡介

    李商隱
    李商隱[唐代]

    李商隱(約813年-約858年),字義山,號玉溪(谿)生、樊南生,唐代著名詩人,祖籍河內(nèi)(今河南省焦作市)沁陽,出生于鄭州滎陽。他擅長詩歌寫作,駢文文學(xué)價值也很高,是晚唐最出色的詩人之一,和杜牧合稱“小李杜”,與溫庭筠合稱為“溫李”,因詩文與同時期的段成式、溫庭筠風(fēng)格相近,且三人都在家族里排行第十六,故并稱為“三十六體”。其詩構(gòu)思新奇,風(fēng)格秾麗,尤其是一些愛情詩和無題詩寫得纏綿悱惻,優(yōu)美動人,廣為傳誦。但部分詩歌過于隱晦迷離,難于索解,至有“詩家總愛西昆好,獨(dú)恨無人作鄭箋”之說。因處于牛李黨爭的夾縫之中,一生很不得志。死后葬于家鄉(xiāng)沁陽(今河南焦作市沁陽與博愛縣交界之處)。作品收錄為《李義山詩集》。更多

    李商隱的詩(共937首詩)

    古詩大全

    http://yanglaopt.net/shici_view_99a70e43ac99a70e/

    合作QQ:564591      聯(lián)系郵箱:kefu@hao86.com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