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精品国产手机自在线观|九九热思思精品视频|中文字幕aⅴ专区|黄国产成年人精品

    詩詞工具全集 詩詞查詢

    • 上篇  秦孝公據(jù)崤函之固,擁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窺周室,有席卷天下,包舉宇內(nèi),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
      當(dāng)是時(shí)也,商君佐之,內(nèi)立法度,務(wù)耕織,修守戰(zhàn)之具;
      外連衡而斗諸侯。
      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孝公既沒,惠文、武、昭襄蒙故業(yè),因遺策,南取漢中,西舉巴、蜀,東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
      諸侯恐懼,會盟而謀弱秦,不愛珍器重寶肥饒之地,以致天下之士,合從締交,相與為一。
      當(dāng)此之時(shí),齊有孟嘗,趙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
      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寬厚而愛人,尊賢而重士,約從離衡,兼韓、魏、燕、楚、齊、趙、宋、衛(wèi)、中山之眾。
      于是六國之士,有寧越、徐尚、蘇秦、杜赫之屬為之謀,齊明、周最、陳軫、召滑、樓緩、翟景、蘇厲、樂毅之徒通其意,吳起、孫臏、帶佗、倪良、王廖、田忌、廉頗、趙奢之倫制其兵。
      嘗以十倍之地,百萬之眾,叩關(guān)而攻秦。
      秦人開關(guān)延敵,九國之師,逡巡而不敢進(jìn)。
      秦?zé)o亡矢遺鏃之費(fèi),而天下諸侯已困矣。
      于是從散約敗,爭割地而賂秦。
      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伏尸百萬,流血漂櫓。
      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
      強(qiáng)國請服,弱國入朝。
      延及孝文王、莊襄王,享國之日淺,國家無事。
        及至始皇,奮六世之余烈,振長策而御宇內(nèi),吞二周而亡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執(zhí)敲撲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
      南取百越之地,以為桂林、象郡;
      百越之君,俯首系頸,委命下吏。
      乃使蒙恬北筑長城而守藩籬,卻匈奴七百余里。
      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馬,士不敢彎弓而報(bào)怨。
      于是廢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隳名城,殺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陽,銷鋒鏑,鑄以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
      然后踐華為城,因河為池,據(jù)億丈之城,臨不測之淵,以為固。
      良將勁弩守要害之處,信臣精卒陳利兵而誰何。
      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為關(guān)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孫帝王萬世之業(yè)也。
        始皇既沒,余威震于殊俗。
      然陳涉甕牖繩樞之子,氓隸之人,而遷徙之徒也;
      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賢,陶朱、猗頓之富;
      躡足行伍之間,而倔起阡陌之中,率疲弊之卒,將數(shù)百之眾,轉(zhuǎn)而攻秦,斬木為兵,揭竿為旗,天下云集響應(yīng),贏糧而景從。
      山東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崤函之固,自若也。
      陳涉之位,非尊于齊、楚、燕、趙、韓、魏、宋、衛(wèi)、中山之君也;
      鋤耰棘矜,非铦于鉤戟長鎩也;
      謫戍之眾,非抗于九國之師也;
      深謀遠(yuǎn)慮,行軍用兵之道,非及向時(shí)之士也。
      然而成敗異變,功業(yè)相反,何也?
      試使山東之國與陳涉度長絜大,比權(quán)量力,則不可同年而語矣。
      然秦以區(qū)區(qū)之地,致萬乘之勢,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
      然后以六合為家,崤函為宮;
      一夫作難而七廟隳,身死人手,為天下笑者,何也?
      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
      中篇  秦滅周祀,并海內(nèi),兼諸侯,南面稱帝,以養(yǎng)四海。
      天下之士,斐然向風(fēng)。
      若是,何也?
      曰:
      近古之無王者久矣。
      周室卑微,五霸既滅,令不行于天下。
      是以諸侯力政,強(qiáng)凌弱,眾暴寡,兵革不休,士民罷弊。
      今秦南面而王天下,是上有天子也。
      既元元之民冀得安其性命,莫不虛心而仰上。
      當(dāng)此之時(shí),專威定功,安危之本,在于此矣。
        秦王懷貪鄙之心,行自奮之智,不信功臣,不親士民,廢王道而立私愛,焚文書而酷刑法,先詐力而后仁義,以暴虐為天下始。
      夫兼并者高詐力,安危者貴順權(quán),此言取與守不同術(shù)也。
      秦離戰(zhàn)國而王天下,其道不易,其政不改,是其所以取之守之者無異也。
      孤獨(dú)而有之,故其亡可立而待也。
      借使秦王論上世之事,并殷、周之跡,以制御其政,后雖有淫驕之主,猶未有傾危之患也。
      故三王之建天下,名號顯美,功業(yè)長久。
        今秦二世立,天下莫不引領(lǐng)而觀其政。
      夫寒者利裋褐,而饑者甘糟糠。
      天下囂囂,新主之資也。
      此言勞民之易為仁也。
      向使二世有庸主之行而任忠賢,臣主一心而憂海內(nèi)之患,縞素而正先帝之過;
      裂地分民以封功臣之后,建國立君以禮天下;
      虛囹圄而免刑戮,去收孥污穢之罪,使各反其鄉(xiāng)里;
      發(fā)倉廩,散財(cái)幣,以振孤獨(dú)窮困之士;
      輕賦少事,以佐百姓之急;
      約法省刑,以持其后,使天下之人皆得自新,更節(jié)修行,各慎其身;
      塞萬民之望,而以盛德與天下,天下息矣。
      即四海之內(nèi)皆歡然各自安樂其處,惟恐有變。
      雖有狡害之民,無離上之心,則不軌之臣無以飾其智,而暴亂之奸弭矣。
        二世不行此術(shù),而重以無道:
      壞宗廟與民,更始作阿房之宮;
      繁刑嚴(yán)誅,吏治刻深;
      賞罰不當(dāng),賦斂無度。
      天下多事,吏不能紀(jì);
      百姓困窮,而主不收恤。
      然后奸偽并起,而上下相遁;
      蒙罪者眾,刑戮相望于道,而天下苦之。
      自群卿以下至于眾庶,人懷自危之心,親處窮苦之實(shí),咸不安其位,故易動也。
      是以陳涉不用湯、武之賢,不借公侯之尊,奮臂于大澤,而天下響應(yīng)者,其民危也。
        故先王者,見終始不變,知存亡之由。
      是以牧民之道,務(wù)在安之而已矣。
      下雖有逆行之臣,必?zé)o響應(yīng)之助。
      故曰:
      “安民可與為義,而危民易與為非”,此之謂也。
      貴為天子,富有四海,身在于戮者,正之非也。
      是二世之過也。
      下篇  秦兼諸侯山東三十余郡,脩津關(guān),據(jù)險(xiǎn)塞,繕甲兵而守之。
      然陳涉率散亂之眾數(shù)百,奮臂大呼,不用弓戟之兵,鉏耰白梃,望屋而食,橫行天下。
      秦人阻險(xiǎn)不守,關(guān)梁不閉,長戟不刺,強(qiáng)弩不射。
      楚師深入,戰(zhàn)于鴻門,曾無藩籬之難。
      于是山東諸侯并起,豪俊相立。
      秦使章邯將而東征,章邯因其三軍之眾,要市于外,以謀其上。
      群臣之不相信,可見于此矣。
      子?jì)肓?,遂不悟?br>借使子?jì)胗杏怪髦亩鴥H得中佐,山東雖亂,三秦之地可全而有,宗廟之祀宜未絕也。
        秦地被山帶河以為固,四塞之國也。
      自繆公以來至于秦王二十余君,常為諸侯雄。
      此豈世賢哉?
      其勢居然也。
      且天下嘗同心并力攻秦矣,然困于險(xiǎn)阻而不能進(jìn)者,豈勇力智慧不足哉?
      形不利、勢不便也。
      秦雖小邑,伐并大城,得阨塞而守之。
      諸侯起于匹夫,以利會,非有素王之行也。
      其交未親,其民未附,名曰亡秦,其實(shí)利之也。
      彼見秦阻之難犯,必退師。
      案土息民以待其弊,收弱扶罷以令大國之君,不患不得意于海內(nèi)。
      貴為天子,富有四海,而身為禽者,救敗非也。
        秦王足己而不問,遂過而不變。
      二世受之,因而不改,暴虐以重禍。
      子?jì)牍铝o親,危弱無輔。
      三主之惑,終身不悟,亡不亦宜乎?
      當(dāng)此時(shí)也,也非無深謀遠(yuǎn)慮知化之士也,然所以不敢盡忠指過者,秦俗多忌諱之禁也,——忠言未卒于口而身糜沒矣。
      故使天下之士傾耳而聽,重足而立,闔口而不言。
      是以三主失道,而忠臣不諫,智士不謀也。
      天下已亂,奸不上聞,豈不悲哉!
      先王知壅蔽之傷國也,故置公卿、大夫、士,以飾法設(shè)刑而天下治。
      其強(qiáng)也,禁暴誅亂而天下服;
      其弱也,王霸征而諸侯從;
      其削也,內(nèi)守外附而社稷存。
      故秦之盛也,繁法嚴(yán)刑而天下震;
      及其衰也,百姓怨而海內(nèi)叛矣。
      故周王序得其道,千余載不絕;
      秦本末并失,故不能長。
      由是觀之,安危之統(tǒng)相去遠(yuǎn)矣。
        鄙諺曰:
      “前事之不忘,后事之師也。
      ”是以君子為國,觀之上古,驗(yàn)之當(dāng)世,參之人事,察盛衰之理,審權(quán)勢之宜,去就有序,變化因時(shí),故曠日長久而社稷安矣。
    •   誼為長沙王太傅,既以謫去,意不自得;
      及度湘水,為賦以吊屈原。
      屈原,楚賢臣也。
      被讒放逐,作《離騷》賦,其終篇曰:
      “已矣哉!
      國無人兮,莫我知也。
      ”遂自投汨羅而死。
      誼追傷之,因自喻,其辭曰:
        恭承嘉惠兮,俟罪長沙;
      側(cè)聞屈原兮,自沉汨羅。
      造讬湘流兮,敬吊先生;
      遭世罔極兮,乃殞厥身。
      嗚呼哀哉!
      逢時(shí)不祥。
      鸞鳳伏竄兮,鴟梟翱翔。
      闒茸尊顯兮,讒諛得志;
      賢圣逆曳兮,方正倒植。
      世謂隨、夷為溷兮,謂跖、蹻為廉;
      莫邪為鈍兮,鉛刀為銛。
      吁嗟默默,生之無故兮;
      斡棄周鼎,寶康瓠兮。
      騰駕罷牛,驂蹇驢兮;
      驥垂兩耳,服鹽車兮。
      章甫薦履,漸不可久兮;
      嗟苦先生,獨(dú)離此咎兮。
        訊曰:
      已矣!
      國其莫我知兮,獨(dú)壹郁其誰語?
      鳳漂漂其高逝兮,固自引而遠(yuǎn)去。
      襲九淵之神龍兮,沕深潛以自珍;
      偭蟂獺以隱處兮,夫豈從蝦與蛭蟥?
      所貴圣人之神德兮,遠(yuǎn)濁世而自藏;
      使騏驥可得系而羈兮,豈云異夫犬羊?
      般紛紛其離此尤兮,亦夫子之故也。
      歷九州而其君兮,何必懷此都也?
      鳳凰翔于千仞兮,覽德輝而下之;
      見細(xì)德之險(xiǎn)徵兮,遙曾擊而去之。
      彼尋常之污瀆兮,豈能容夫吞舟之巨魚?
      橫江湖之鳣鯨兮,固將制于螻蟻。
    • 臣竊惟事勢,可為痛哭者一,可為流涕者二,可為長太息者六,若其它背理而傷道者,難遍以疏舉。
      進(jìn)言者皆曰天下已安已治矣,臣獨(dú)以為未也。
      曰安且治者,非愚則諛,皆非事實(shí)知治亂之體者也。
      夫抱火厝之積薪之下而寢其上,火未及燃,因謂之安,方今之勢,何以異此!
      本末舛逆,首尾衡決,國制搶攘,非甚有紀(jì),胡可謂治!
      陛下何不一令臣得熟數(shù)之于前,因陳治安之策,試詳擇焉!
        夫射獵之娛,與安危之機(jī)孰急?
      使為治勞智慮,苦身體,乏鐘鼓之樂,勿為可也。
      樂與今同,而加之諸侯軌道,兵革不動,民保首領(lǐng),匈敘賓服,四荒鄉(xiāng)風(fēng),百姓素樸,獄訟衰息。
      大數(shù)既得,則天下順治,海內(nèi)之氣,清和咸理,生為明帝,沒為明神,名譽(yù)之美,垂于無窮。
      《禮》祖有功而宗有德,使顧成之廟稱為太宗,上配太祖,與漢亡極。
      建久安之勢,成長治之業(yè),以承祖廟,以奉六親,至孝也;
      以幸天下,以育群生,至仁也;
      立經(jīng)陳紀(jì),輕重同得,后可以為萬世法程,雖有愚幼不肖之嗣,猶得蒙業(yè)而安,至明也。
      以陛下之明達(dá),因使少知治體者得佐下風(fēng),致此非難也。
      其具可素陳于前,愿幸無忽。
      臣謹(jǐn)稽之天地,驗(yàn)之往古,按之當(dāng)今之務(wù),日夜念此至孰也,雖使禹舜復(fù)生,為陛下計(jì),亡以易此。
        夫樹國固,必相疑之勢也,下數(shù)被其殃,上數(shù)爽其憂,甚非所以安上而全下也。
      今或親弟謀為東帝,親兄之子西鄉(xiāng)而擊,今吳又見告矣。
      天子春秋鼎盛,行義未過,德澤有加焉,猶尚如是,況莫大諸侯權(quán)力且十此者乎!
        然而天下少安,何也?
      大國之王幼弱未壯,漢之所置傅相方握其事。
      數(shù)年之后,諸侯之王大抵皆冠,血?dú)夥絼偅瑵h之傅相稱病而賜罷,彼自丞尉以上徧置私人,如此,有異淮南、濟(jì)北之為邪?
      此時(shí)而欲為治安,雖堯舜不治。
        黃帝曰:
      “日中必<
      bzgwgz_/bz>
      ,操刀必割。
      ”今令此道順,而全安甚易;
      不肯早為,已乃墮骨肉之屬而抗剄之,豈有異秦之季世乎!
      夫以天子之位,乘今之時(shí),因天之助,尚憚以危為安,以亂為治,假設(shè)陛下居齊桓之處,將不合諸侯而匡天下乎?
      臣又以知陛下有所必不能矣。
      假設(shè)天下如曩時(shí),淮陰侯尚王楚,黥布王淮南,彭越王梁,韓信王韓,張敖王趙,貫高為相,盧綰王燕,陳狶在代,令此六七公者皆亡恙,當(dāng)是時(shí)而陛下即天子位,能自安乎?
      臣有以知陛下之不能也。
      天下肴亂,高皇帝與諸公倂起,非有仄室之勢以豫席之也。
      諸公幸者乃為中涓,其次僅得舍人,材之不逮至遠(yuǎn)也。
      高皇帝以明圣威武即天子位,割膏腴之地以王諸公,多者百余城,少者乃三四十縣,德至渥也,然其后十年之間,反者九起。
      陛下之與諸公,非親角材而臣之也,又非身封王之也,自高皇帝不能以是一歲為安,故臣知陛下之不能也。
        然尚有可諉者,曰疏。
      臣請?jiān)囇云溆H者。
      假令悼惠王王齊,元王王楚,中子王趙,幽王王淮陽,共王王梁,靈王王燕,厲王王淮南,六七貴人皆亡恙,當(dāng)是時(shí)陛下即位,能為治乎?
      臣又知陛下之不能也。
      若此諸王,雖名為臣,實(shí)皆有布衣昆弟之心,慮無不帝制而天子自為者。
      擅爵人,赦死罪,甚者或戴黃屋,漢法令非行也。
      雖行不軌如厲王者,令之不肯聽,召之安可致乎!
      幸而來至,法安可得加!
      動一親戚,天下圜視而起,陛下之臣雖有悍如馮敬者,適啟其口,匕首已陷其胸矣。
      陛下雖賢,誰與領(lǐng)此?
        故疏者必危,親者必亂,已然之效也。
      其異姓負(fù)強(qiáng)而動者,漢已幸勝之矣,又不易其所以然。
      同姓襲是跡而動,既有徵矣,其勢盡又復(fù)然。
      殃禍之變未知所移,明帝處之尚不能以安,后世將如之何!
        屠牛坦一朝解十二牛,而芒刃不頓者,所排擊剝割,皆眾理解也。
      至于髖髀之所,非斤則斧。
      夫仁義恩厚,人主之芒刃也;
      權(quán)勢法制,人主之斤斧也。
      今諸侯王皆眾髖髀也,釋斤斧之用,而欲嬰以芒刃,臣以為不缺則折。
      胡不用之淮南、濟(jì)北?
      勢不可也。
        臣竊跡前事,大抵強(qiáng)者先反,淮陰王楚最強(qiáng),則最先反;
      韓信倚胡,則又反;
      貫高因趙資,則又反;
      陳狶兵精,則又反;
      彭越用梁,則又反;
      黥布用淮南,則又反;
      盧綰最弱,最后反。
      長沙乃在二萬五千戶耳,功少而最完,勢疏而最忠,非獨(dú)性異人也,亦形勢然也。
      曩令樊、酈、絳、灌據(jù)數(shù)十城而王,今雖以殘亡可也;
      令信、越之倫列為徹侯而居,雖至今存可也。
        然則天下之大計(jì)可知已。
      欲諸王之皆忠附,則莫若令如長沙王,欲臣子之勿菹醢,則莫若令如樊酈等;
      欲天下之治安,莫若眾建諸侯而少其力。
      力少則易使以義,國小則亡邪心。
      令海內(nèi)之勢如身之使臂,臂之使指,莫不制從。
      諸侯之君不敢有異心,輻湊并進(jìn)而歸命天子,雖在細(xì)民,且知其安,故天下咸知陛下之明。
      割地定制,令齊、趙、楚各為若干國,使悼惠王、幽王、元王之子孫畢以次各受祖之分地,地盡而止,及燕、梁它國皆然。
      其分地眾而子孫少者,建以為國,空而置之,須其子孫生者,舉使君之。
      諸侯之地其削頗入漢者,為徙其侯國,及封其子孫也,所以數(shù)償之;
      一寸之地,一人之眾,天子亡所利焉,誠以定治而已,故天下咸知陛下之廉。
      地制壹定,宗室子孫莫慮不王,下無倍畔之心,上無誅伐之志,故天下咸知陛下之仁。
      法立而不犯,令行而不逆,貫高、利幾之謀不生,柴奇、開章不計(jì)不萌,細(xì)民鄉(xiāng)善,大臣致順,故天下咸知陛下之義。
      臥赤子天下之上而安,植遺腹,朝委裘,而天下不亂。
      當(dāng)時(shí)大治,后世誦圣。
      壹動而五業(yè)附,陛下誰憚而久不為此?
        天下之勢方病大瘇。
      一脛之大幾如要,一指之大幾如股,平居不可屈信,一二指搐,身慮亡聊。
      失今不治,必為錮疾,后雖有扁鵲,不能為已。
      病非徒瘇也,又苦蹠戾。
      元王之子,帝之從弟也,今之王者,從弟之子也。
      惠王之子,親兄子也;
      今之王者,兄子之子也。
      親者或亡分地以安天下,疏者或制大權(quán)以逼天子,臣故曰非徒病瘇也,又苦蹠戾。
      可痛哭者,此病是也。
        天下之勢方倒縣。
      凡天子者,天下之首,何也?
      上也。
      蠻夷者,天下之足,何也?
      下也。
      今匈奴嫚娒侵掠,至不敬也,為天下患,至亡已也,而漢歲金絮采繒以奉之。
      夷狄征令,是主上之操也;
      天子共貢,是臣下之禮也。
      足反居上,首顧居下,倒縣如此,莫之能解,猶為國有人乎?
      非亶倒縣而已,又類辟,且病痱。
      夫辟者一面病,痱者一方痛。
      今西邊北邊之郡,雖有長爵不輕得復(fù),五尺以上不輕得息,斥候望烽燧不得臥,將吏被介胄而睡,臣故曰一方病矣。
      醫(yī)能治之,而上不使,可為流涕者此也。
        陛下何忍以帝皇之號為戎人諸侯,勢既卑辱,而禍不息,長此安窮!
      進(jìn)謀者率以為是,固不可解也,亡具甚矣。
      臣竊料匈奴之眾不過漢一大縣,以天下之大困于一縣之眾,甚為執(zhí)事者羞之。
      陛下何不試以臣為屬國之官以主匈奴?
      行臣之計(jì),請必系單于之頸而制其命,伏中行說而笞其背,舉匈奴之眾唯上之令。
      今不獵猛敵而獵田彘,不搏反寇而搏畜菟,玩細(xì)娛而不圖大患,非所以為安也。
      德可遠(yuǎn)施,威可遠(yuǎn)加,而直數(shù)百里外威令不信,可為流涕者此也。
        今民賣僮者,為之繡衣絲履偏諸緣,內(nèi)之閑中,是古天子后服,所以廟而不宴者也,而庶人得以衣婢妾。
      白縠之表,薄紈之里,以偏諸,美者黼繡,是古天子之服,今富人大賈嘉會召客者以被墻。
      古者以奉一帝一后而節(jié)適,今庶人屋壁得為帝服,倡優(yōu)下賤得為后飾,然而天下不屈者,殆未有也。
      且帝之身自衣皁綈,而富民墻屋被文繡;
      天子之后以緣其領(lǐng),庶人孽妾緣其履:
      此臣所謂舛也。
      夫百人作之不能衣一人,欲天下亡寒,胡可得也?
      一人耕之,十人聚而食之,欲天下亡饑,不可得也。
      饑寒切于民之肌膚,欲其亡為奸邪,不可得也。
      國已屈矣,盜賊直須時(shí)耳,然而獻(xiàn)計(jì)者曰“毋動”,為大耳。
      夫俗至大不敬也,至亡等也,至冒上也,進(jìn)計(jì)者猶曰“毋為”,可為長太息者此也。
        商君遺禮義,棄仁恩,并心于進(jìn)取。
      行之二歲,秦俗日敗。
      故秦人家富子壯則出分,家貧子壯則出贅。
      借父耰鉏,慮有德色;
      母取箕帚,立而誶語。
      抱哺其于,與公并倨;
      婦姑不相說,則反唇而相稽。
      其慈子耆利,不同禽獸者亡幾耳。
      然并心而赴時(shí)猶曰蹶六國,兼天下。
      功成求得矣,終不知反廉愧之節(jié),仁義之厚。
      信并兼之法,遂進(jìn)取之業(yè),天下大敗,眾掩寡,智欺愚,勇威怯,壯陵衰,其亂至矣,是以大賢起之,威震海內(nèi),德從天下。
      曩之為秦者,今轉(zhuǎn)而為漢矣。
      然其遺風(fēng)余俗,猶尚未改。
      今世以侈靡相競,而上亡制度,棄禮誼,捐廉恥日甚,可謂月異而歲不同矣。
      逐利不耳,慮非顧行也,今其甚者殺父兄矣。
      盜者剟寢戶之簾,搴兩廟之器,白晝大都之中剽吏而奪之金。
      矯偽者出幾十萬石粟,賦六百余萬錢,乘傳而行郡國,此其亡行義之尤至者也。
      而大臣特以簿書不報(bào),期會之間,以為大故。
      至于俗流失,世壞敗,因恬而不知怪,慮不動于耳目,以為是適然耳。
      夫移風(fēng)易俗,使天下回心而鄉(xiāng)道,類非俗吏之所能為也。
      俗吏之所務(wù),在于刀筆筐篋,而不知大體。
      陛下又不自憂,竊為陛下惜之。
        夫立君臣,等上下,使父子有禮,六親有紀(jì),此非天之所為,人之所設(shè)也。
      夫人之所設(shè),不為不立,不植則僵,不修則壞。
      《管子》曰:
      “禮義廉恥,是謂四維;
      四維不張,國乃滅亡。
      ”使管子愚人也則可,管子而少知治體,則是豈可不為寒心哉!
      秦滅四維而不張,故君臣乖亂,六親殃戮,奸人并起,萬民離叛,凡十三歲,而社稷為虛。
      今四維猶未備也,故奸人幾幸,而眾心疑惑。
      豈如今定經(jīng)制,令君君臣臣,上下有差,父子六親各得其宜,奸人亡所幾幸,而群臣眾信,是不疑惑!
      此業(yè)一定,世世常安,而后有所持循矣。
      若夫經(jīng)制不定,是猶度江河亡維楫,中流而遇風(fēng)波,舩必覆矣。
      可為長太息者此也。
        夏為天子,十有余世,而殷受之。
      殷為天子,二十余世,而周受之。
      周為天子,三十余世,而秦受之。
      秦為天子,二世而亡。
      人性不甚相遠(yuǎn)也,何三代之君有道之長,而秦?zé)o道之暴也?
      其故可知也。
      古之王者,太子乃生,固舉以禮,使士負(fù)之,有司齊肅端冕,見之南郊,見于天也。
      過闕則下,過廟則趨,孝子之道也。
      故自為赤子而教固已行矣。
      昔者成王幼在襁抱之中,召公為太保,周公為太傅,太公為太師。
      保,保其身體;
      傅,傳之德義;
      師,道之教訓(xùn):
      此三公之職也。
      于是為置三少,皆上大夫也,曰少保、少傅、少師,是與太子宴者也。
      故乃孩子提有識,三公、三少固明孝仁禮義以道習(xí)之,逐去邪人,不使見惡行。
      于是皆選天下之端士孝悌博聞有道術(shù)者以衛(wèi)翼之,使與太子居處出入。
      故太子乃生而見正事,聞?wù)?,行正道,左右前后皆正人也?br>夫習(xí)與正人居之,不能毋正,猶生長于齊不能不齊言也;
      習(xí)與不正人居之,不能毋不正,猶生長于楚之地不能不楚言也。
      故擇其所耆,必先受業(yè),乃得嘗之;
      擇其所樂,必先有習(xí),乃得為之。
      孔子曰:
      “少成若天性,習(xí)貫如自然。
      ”及太子少長,知妃色,則入于學(xué)。
      學(xué)者,所學(xué)之官也。
      《學(xué)禮》曰:
      “帝入東學(xué),上親而貴仁,則親疏有序而恩相及矣;
      帝入南學(xué),上齒而貴信,則長幼有差而民不誣矣;
      帝入西學(xué),上賢而貴德,則圣智在位而功不遺矣;
      帝入北學(xué),上貴而尊爵,則貴賤有等而下不矣;
      帝入太學(xué),承師問道,退習(xí)而考于太傅,太傅罰其不則而匡其不及,則德智長而治道得矣。
      此五學(xué)者既成于上,則百姓黎民化輯于下矣。
      ”及太于既冠成人,免于保傅之嚴(yán),則有記過之史,徹膳之宰,進(jìn)善之旌,誹謗之木,敢諫之鼓。
      瞽史誦詩,工誦箴諫,大夫進(jìn)謀,士傳民語。
      習(xí)與智長,故切而不媿;
      化與心成,故中道若性。
      三代之禮:
      春朝朝日,秋暮夕月,所以明有敬也;
      春秋入學(xué),坐國老,執(zhí)醬而親饋之,所以明有孝也;
      行以鸞和,步中《采齊》,趣中《肆夏》,所以明有度也;
      其于禽獸,見其生不食其死,聞其聲不食其肉,故遠(yuǎn)庖廚,所以長恩,且明有仁也。
        夫三代之所以長久者,以其輔翼太子有此具也。
      及秦而不然。
      其俗固非貴辭讓也,所上者告訐也;
      固非貴禮義也,所上者刑罰也。
      使趙高傅胡亥而教之獄,所習(xí)者非斬劓人,則夷人之三族也。
      故胡亥今日即位而明日射人,忠諫者謂之誹謗,深計(jì)者謂之妖言,其視殺人若艾草菅然。
      豈惟胡亥之性惡哉?
      彼其所以道之者非其理故也。
        鄙諺曰:
      “不習(xí)為吏,視已成事。
      ”又曰:
      “前車覆,后車誡。
      ”夫三代之所以長久者,其已事可知也;
      然而不能從者,是不法圣智也。
      秦世之所以亟絕者,其轍跡可見也;
      然而不避,是后車又將覆也。
      夫存亡之變,治亂之機(jī),其要在是矣。
      天下之命,縣于太子;
      太子之善,在于早諭教與選左右。
      夫心未濫而先諭教,則化易成也;
      開于道術(shù)智誼之指,則教之力也。
      若其服習(xí)積貫,則左右而已。
      夫胡、粵之人,生而同聲,耆欲不異,及其長而成俗,累數(shù)譯而不能相通,行者有雖死而不相為者,則教習(xí)然也。
      臣故曰選左右早諭教最急。
      夫教得而左右正,則太子正矣,太子正而天下定矣。
      《書》曰:
      “一人有慶,兆民賴之。
      ”此時(shí)務(wù)也。
        凡人之智,能見已然,不能見將然。
      夫禮者禁于將然之前,而法者禁于己然之后,是故法之所用易見,而禮之所為生難知也。
      若夫慶賞以勸善,刑罰以懲惡,先王執(zhí)此之政,堅(jiān)如金石,行此之令,信如四時(shí),據(jù)此之公,無私如天地耳,豈顧不用哉?
      然而曰禮云禮云者,貴絕惡于未萌,而起教于微眇,使民日遷善遠(yuǎn)罪而不自知也。
      孔于曰:
      “聽訟,吾猶人也,必也使毋訟乎!
      ”為人主計(jì)者,莫如先審取舍,取舍之極定于內(nèi),而安危之萌應(yīng)于外矣。
      安者非一日而安也,危者非一日而危也,皆以積漸然,不可不察也。
      人主之所積,在其取舍,以禮義治之者,積禮義;
      以刑罰治之者,積刑罰。
      刑罰積而民怨背,札義積而民和親。
      故世主欲民之善同,而所以使民善者或異。
      或道之以德教,或毆之以法令。
      道之以德教者,德教洽而民氣樂;
      毆之以法令者,法令極而民風(fēng)哀。
      哀樂之感,禍福之應(yīng)也。
      秦王之欲尊宗廟而安子孫,與湯武同,然而湯武廣大其德行,六七百歲而弗失,秦王治天下,十余歲則大敗。
      此亡它故矣,湯武之定取舍審而秦王之定取舍不審矣。
      夫天下,大器也。
      今人之置器,置諸安處則安,置諸危處則危。
      天下之情與器亡以異,在天子之所置之。
      湯武置天下于仁義禮樂,而德澤洽,禽獸草木廣裕,德被蠻貊四夷,累子孫數(shù)十世,此天下所共聞也。
      秦王置天下于法令刑罰,德澤亡一有,而怨毒盈于世,下憎惡之如仇,禍幾及身,子孫誅絕,此天下之所共見也。
      是非其明效大驗(yàn)邪!
      人之言曰:
      “聽言之道,必以其事觀之,則言者莫敢妄言。
      ”今或言禮誼之不如法令,教化之不如刑罰,人主胡不引殷、周、秦事以觀之也?
        人主之尊譬如堂,群臣如陛,眾庶如地。
      故陛九級上,廉遠(yuǎn)地,則堂高;
      陛亡級,廉近地,則堂卑。
      高者難攀,卑者易陵,理勢然也。
      故古者圣王制為等列,內(nèi)有公卿大夫士,外有公侯伯子男,然后有官師小吏,延及庶人,等級分明,而天子加焉,故其尊不可及也。
      里諺曰:
      “欲投鼠而忌器。
      ”此善諭也。
      鼠近于器,尚憚不投,恐傷其器,況于貴臣之近主乎!
      廉恥節(jié)禮以治君子,故有賜死而亡戮辱。
      是以黥劓之罪不及太夫,以其離主上不遠(yuǎn)也,禮不敢齒君之路馬,蹴其芻者有罰;
      見君之幾杖則起,遭君之乘車則下,入正門則趨;
      君之寵臣雖或有過,刑戮之罪不加其身者,尊君之故也。
      此所以為主上豫遠(yuǎn)不敬也,所以體貌大臣而厲其節(jié)也。
      今自王侯三公之貴,皆天子之所改容而禮之也,古天子之所謂伯父、伯舅也,而令與眾庶同黥劓刖笞棄市之法,然則堂不亡陛乎?
      被戮辱者不泰迫乎?
      廉恥不行,大臣無乃握重權(quán),大官而有徒隸亡恥之心乎?
      夫望夷之事,二世見當(dāng)以重法者,投鼠而不忌器之習(xí)也。
        臣聞之,履雖鮮不加于枕,冠雖敝不以苴履。
      夫嘗已在貴寵之位,天子改容而體貌之矣,吏民嘗俯伏以敬畏之矣,今而有過,帝令廢之可也,退之可也,賜之死可也,滅之可也;
      若夫束縛之,系緤之,輸之司寇,編之徒官,司寇小吏詈罵而榜笞之,殆非所以令眾庶見也。
      夫卑賤者習(xí)知尊貴者之一旦,吾亦乃可以加此也,非所以習(xí)天下也,非尊尊貴貴之化也。
      夫天子之所嘗敬,眾庶之所嘗寵,死而死耳,賤人安宜得如此而頓辱之哉!
        豫讓事中行之君,智伯伐而滅之,移事智伯。
      及趙滅智伯,豫讓釁面吞炭,必報(bào)襄子,五起而不中。
      人問豫子,豫子曰:
      “中行眾人畜我,我故眾人事之;
      智伯國士遇我,我故國士報(bào)之。
      ”故此一豫讓也,反君事仇,行若狗彘,已而抗節(jié)致忠,行出乎列士,人主使然也。
      故主上遇其大臣如遇犬馬,彼將犬馬自為也;
      如遇官徒,彼將官徒自為也。
      頑頓亡恥,詬亡節(jié),廉恥不立,且不自好,茍若而可,故見利則逝,見便則奪。
      主上有敗,則因而挺之矣;
      主上有患,則吾茍免而已,立而觀之耳;
      有便吾身者,則欺賣而利之耳。
      人主將何便于此?
      群下至眾,而主上至少也,所托財(cái)器職業(yè)者粹于群下也。
      俱亡恥,俱茍妄,則主上最病。
      故古者禮不及庶人,刑不至大夫,所以厲寵臣之節(jié)也。
      古者大臣有坐不廉而廢者,不謂不廉,曰“簠簋不飾”;
      坐污穢淫亂男女亡別者,不曰污穢,曰“帷薄不修”,坐罷軟不勝任者,不謂罷軟,曰“下官不職”。
      故貴大臣定有其罪矣,猶未斥然正以呼之也,尚遷就而為之諱也。
      故其在大譴大何之域者,聞譴何則白冠纓,盤水加劍,造請室而請罪耳,上不執(zhí)縛系引而行也。
      其有中罪者,聞命而自弛,上不使人頸而加也。
      其有大罪者,聞命則北面再拜,跌而自裁,上不使捽抑而刑之也,曰:
      “子大夫自有過耳!
      吾遇子有禮矣。
      ”遇之有禮,故群臣自憙;
      嬰以廉恥,故人矜節(jié)行。
      上設(shè)廉禮義以遇其臣,而臣不以節(jié)行報(bào)其上者,則非人類也。
      故化成俗定,則為人臣者主耳忘身,國耳忘家,公耳忘私,利不茍就,害不茍去,唯義所在。
      上之化也,故父兄之臣誠死宗廟,法度之臣誠死社稷,輔翼之臣誠死君上,守圄捍敵之臣誠死城郭封疆。
      故曰圣人有金城者,比物此志也。
      彼且為我死,故吾得與之俱生;
      彼且為我亡,故吾得與之俱存;
      夫?qū)槲椅?,故吾得與之皆安。
      顧行而忘利,守節(jié)而仗義,故可以托不御之權(quán),可以寄六尺之孤。
      此厲廉恥行禮誼之所致也,主上何喪焉!
      此之不為,而顧彼之久行,故曰可為長太息者此也。
    •   單閼之歲兮,四月孟夏,庚子日斜兮,鵩集予舍。
      止于坐隅兮,貌甚閑暇。
      異物來萃兮,私怪其故。
      發(fā)書占之兮,讖言其度,曰:
      “野鳥入室兮,主人將去。
      ”請問于鵩兮:
      “予去何之?
      吉乎告我,兇言其災(zāi)。
      淹速之度兮,語予其期。
      ”鵩乃嘆息,舉首奮翼;
      口不能言,請對以臆:
        “萬物變化兮,固無休息。
      斡流而遷兮,或推而還。
      形氣轉(zhuǎn)續(xù)兮,變化而蟺。
      沕穆無窮兮,胡可勝言!
      禍兮福所依,福兮禍所伏;
      憂喜聚門兮,吉兇同域。
      彼吳強(qiáng)大兮,夫差以??;
      越棲會稽兮,勾踐霸世。
      斯游遂成兮,卒被五刑;
      傅說胥靡兮,乃相武丁。
      夫禍之與福兮,何異糾纆;
      命不可說兮,孰知其極!
      水激則旱兮,矢激則遠(yuǎn);
      萬物回薄兮,振蕩相轉(zhuǎn)。
      云蒸雨降兮,糾錯(cuò)相紛;
      大鈞播物兮,坱圠無垠。
      天不可預(yù)慮兮,道不可預(yù)謀;
      遲速有命兮,焉識其時(shí)。
        且夫天地為爐兮,造化為工;
      陰陽為炭兮,萬物為銅。
      合散消息兮,安有常則?
      千變?nèi)f化兮,未始有極,忽然為人兮,何足控?fù)唬?br>化為異物兮,又何足患!
      小智自私兮,賤彼貴我;
      達(dá)人大觀兮,物無不可。
      貪夫殉財(cái)兮,烈士殉名。
      夸者死權(quán)兮,品庶每生。
      怵迫之徒兮,或趨西東;
      大人不曲兮,意變齊同。
      愚士系俗兮,窘若囚拘;
      至人遺物兮,獨(dú)與道俱。
      眾人惑惑兮,好惡積億;
      真人恬漠兮,獨(dú)與道息。
      釋智遺形兮,超然自喪;
      寥廓忽荒兮,與道翱翔。
      乘流則逝兮,得坻則止;
      縱軀委命兮,不私與己。
      其生兮若浮,其死兮若休;
      澹乎若深淵止之靜,泛乎若不系之舟。
      不以生故自寶兮,養(yǎng)空而浮;
      德人無累兮,知命不憂。
      細(xì)故蒂芥兮,何足以疑!
    • 秦孝公據(jù)崤函之固,擁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窺周室,有席卷天下,包舉宇內(nèi),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
      當(dāng)是時(shí)也,商君佐之,內(nèi)立法度,務(wù)耕織,修守戰(zhàn)之具,外連衡而斗諸侯。
      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孝公既沒,惠文、武、昭襄蒙故業(yè),因遺策,南取漢中,西舉巴、蜀,東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
      諸侯恐懼,會盟而謀弱秦,不愛珍器重寶肥饒之地,以致天下之士,合從締交,相與為一。
      當(dāng)此之時(shí),齊有孟嘗,趙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
      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寬厚而愛人,尊賢而重士,約從離衡,兼韓、魏、燕、楚、齊、趙、宋、衛(wèi)、中山之眾。
      于是六國之士,有寧越、徐尚、蘇秦、杜赫之屬為之謀,齊明、周最、陳軫、召滑、樓緩、翟景、蘇厲、樂毅之徒通其意,吳起、孫臏、帶佗、倪良、王廖、田忌、廉頗、趙奢之倫制其兵。
      嘗以十倍之地,百萬之眾,叩關(guān)而攻秦。
      秦人開關(guān)延敵,九國之師,逡巡而不敢進(jìn)。
      秦?zé)o亡矢遺鏃之費(fèi),而天下諸侯已困矣。
      于是從散約敗,爭割地而賂秦。
      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伏尸百萬,流血漂櫓;
      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
      強(qiáng)國請服,弱國入朝。
      延及孝文王、莊襄王,享國之日淺,國家無事。
      及至始皇,奮六世之余烈,振長策而御宇內(nèi),吞二周而亡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執(zhí)敲撲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
      南取百越之地,以為桂林、象郡;
      百越之君,俯首系頸,委命下吏。
      乃使蒙恬北筑長城而守藩籬,卻匈奴七百余里;
      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馬,士不敢彎弓而報(bào)怨。
      于是廢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隳名城,殺豪杰;
      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陽,銷鋒鏑,鑄以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
      然后踐華為城,因河為池,據(jù)億丈之城,臨不測之淵,以為固。
      良將勁弩守要害之處,信臣精卒陳利兵而誰何。
      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為關(guān)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孫帝王萬世之業(yè)也。
      始皇既沒,余威震于殊俗。
      然陳涉甕牖繩樞之子,氓隸之人,而遷徙之徒也;
      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賢,陶朱、猗頓之富;
      躡足行伍之間,而倔起阡陌之中,率疲弊之卒,將數(shù)百之眾,轉(zhuǎn)而攻秦;
      斬木為兵,揭竿為旗,天下云集響應(yīng),贏糧而景從。
      山東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崤函之固,自若也。
      陳涉之位,非尊于齊、楚、燕、趙、韓、魏、宋、衛(wèi)、中山之君也;
      鋤櫌棘矜,非铦于鉤戟長鎩也;
      謫戍之眾,非抗于九國之師也;
      深謀遠(yuǎn)慮,行軍用兵之道,非及向時(shí)之士也。
      然而成敗異變,功業(yè)相反,何也?
      試使山東之國與陳涉度長絜大,比權(quán)量力,則不可同年而語矣。
      然秦以區(qū)區(qū)之地,致萬乘之勢,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
      然后以六合為家,崤函為宮;
      一夫作難而七廟隳,身死人手,為天下笑者,何也?
      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

    古詩大全

    hao86網(wǎng)古詩為您帶來賈誼的詩,賈誼代表作,賈誼的名詩,賈誼的詩句,賈誼的詩全集,賈誼簡介

    http://yanglaopt.net/shici_alist_10746/

    合作QQ:564591      聯(lián)系郵箱:kefu@hao86.com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