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成語
DYZZ
《詩·haO86.com大雅·桑柔》“貪人敗類” 鄭玄 箋:“類,等夷也。” 孔穎達(dá) 疏:“類,比類,故爲(wèi)等夷,謂尊卑齊平朝庭之人?!焙笠蛞浴暗纫闹尽敝^臣下僭越朝廷之心。《北史·周宗室傳論》:“及 文后 崩殂,諸子沖幼,羣公懷等夷之志,天下有去就之心,卒能變 魏 爲(wèi) 周 ,捍危獲乂者, 護(hù) 之力也?!币嘧鳌?a title="等夷之心" href="/idiom_view_9b1d3643ac9b1d36/">等夷之心 ”。 清 龔自珍 《尊命》:“病者之尊其肺腑,其於君也,有等夷之心,有吾欲云云之志?!?/p>
(1)(動)程度或數(shù)量上相同:~同。
(2)(動)等候;等待。
(3)(動)等到。
(4)(名)等級:優(yōu)~。
(5)(名)種、類:這~事。
(6)(助)用在人稱代詞或指人的名詞后面;表示復(fù)數(shù):我~。
(7)(助)表示列舉未盡:我喜歡吃蘋果、香蕉~~。
1.平坦;平安:化險為~。
2.破壞建筑物(使成為平地):燒~彈。~為平地。
3.滅掉;殺盡:~滅。~族。
4.我國古代稱東方的民族,也泛稱周邊的民族:淮~。四~。
5.舊時泛指外國或外國人:~情。華~雜處。
6.姓。
1. 助詞,表示領(lǐng)有、連屬關(guān)系:赤子之心。
2. 助詞,表示修飾關(guān)系:緩兵之計(jì)。不速之客。莫逆之交。
3. 用在主謂結(jié)構(gòu)之間,使成為句子成分:“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
4. 代詞,代替人或事物:置之度外。等閑視之。
5. 代詞,這,那:“之二蟲,又何知”。
6. 虛用,無所指:久而久之。
7. 往,到:“吾欲之南?!?。
(1)(名)志向;志愿:~同道合。
(2)(名)姓。
(3)(動)〈方〉稱輕重;量長短、多少:用稱~~。
(4)(動)記:~喜|~哀。
(5)(名)文字記錄:雜~。
(6)(名)記號:標(biāo)~。
最近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