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識之無
略識之無的意思
⒈ 相傳唐代詩人白居易,生下來七個月時,就認得“之”、“無”兩個字,百試不誤。事見《新唐書·白居易傳》。后遂稱稍為認得幾個字,讀過幾天書的人為“略識之無”。
引《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九回:“最可笑的,還有一班市儈,不過略識之無……出了錢叫人代作了來,也送去登報?!?/span>
唐代詩人白居易生六、七個月時,即可辨識之、無二字,百試不差。見唐.白居易〈與元九書〉。后用略識之無來指人識字不多。
【解釋】之、無:指最簡單的字。形容識字不多。
【出處】清 吳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九回:“最可笑的,還有一班市儈,不過略識之無……出了錢叫人代作了來,也送去登報?!?/p>
【示例】豐子愷《告緣緣堂在天之靈》:“以最廉價廣銷各地,使略識之無的中國人都能了解?!?/p>
【近義詞】略知皮毛、略知一二、才疏學淺
【反義詞】學富五車、博學多才
【語法】略識之無動賓式;作謂語、定語;含貶義,形容識字不多。
字義分解
(1)(形)簡單;略微:大~|粗~|~圖|這個提綱寫得太~了。
(2)(名)簡單扼要的敘述:史~|事~。
(3)(動)省去;簡化:從~|中間的話都~去了。
(4)(動)計劃;計謀:策~|戰(zhàn)~|雄才大~。
(5)(動)奪?。ǘ嘀竿恋兀?span>侵~|攻城~地。
1. 知道,認得,能辨別:識辨。識破。識相(xiàng )。識途老馬。
2. 所知道的道理:知識。常識。
3. 辨別是非的能力:見識。遠見卓識。
1. 助詞,表示領有、連屬關系:赤子之心。
2. 助詞,表示修飾關系:緩兵之計。不速之客。莫逆之交。
3. 用在主謂結構之間,使成為句子成分:“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
4. 代詞,代替人或事物:置之度外。等閑視之。
5. 代詞,這,那:“之二蟲,又何知”。
6. 虛用,無所指:久而久之。
7. 往,到:“吾欲之南?!薄?/p>
1.沒有,與“有”相對;不:無辜。無償。無從(沒有門徑或找不到頭緒)。無度。無端(無緣無故)。無方(不得法,與“有方”相對)。無非(只,不過)。無動于衷。無所適從。
最近文章
http://yanglaopt.net/ciyu_view_9e490843ac9e4908/
合作QQ:564591 聯系郵箱:kefu@hao8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