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面埋伏
十面埋伏的意思
⒈ 謂設(shè)伏兵于十面以圍殲敵軍。
引《前漢書平話》卷中:“垓下聚兵百萬,會天下諸侯,困羽九重山前, 信定十面埋伏,逼羽烏江自刎?!?br />元無名氏《抱妝盒》第二折:“從今后跳出了九重圍子連環(huán)寨,脫離了十面埋伏大會垓。”
《水滸傳》第七七回:“原來今次用此十面埋伏之計(jì),都是吳用機(jī)謀布置,殺得童貫?zāi)懞乃?。?/span>
⒉ 琵琶大曲。又名《淮陰平楚》、《楚漢》。自明代后期流傳至今。以劉邦與項(xiàng)羽垓下大戰(zhàn)為主題,用琵琶演奏,表達(dá)了古代戰(zhàn)場上千軍萬馬震撼山岳的聲勢。 明末琵琶演奏家湯應(yīng)曾曾以善彈此曲著稱。參閱清張山來《虞初新志》卷一所載清王猷定《湯琵琶傳》。
形容被敵軍層層包圍。
【解釋】意思是設(shè)伏兵于十面以圍殲敵軍。
【出處】《前漢書平話》中卷:“會天下諸侯,困羽九重山前,信定十面埋伏。”
【示例】李英儒《野火春風(fēng)斗古城》第九章:“十面埋伏,我預(yù)先布置好啦。”
【近義詞】四面楚歌
【語法】十面埋伏偏正式;作謂語、定語;指設(shè)伏兵于十面以圍殲敵軍。
字義分解
(1)(名)頭的前部;臉:~孔。
(2)(動(dòng))向著:背山~水。
(3)(名)物體的表面;有時(shí)特指某些物體的上部的一層:水~|地~|桌~|~兒。
(4)(動(dòng))當(dāng)面:~談|~洽。
(5)(名)東西露在外面的那一層或紡織的正面:鞋~|~兒。
(6)(名)幾何學(xué)上稱線移動(dòng)所成的形跡;有長有寬;沒有厚:平~|~積。
(7)(名)部位或方面:正~|片~。
(8)(助)方位詞后綴:上~|前~|外~|西~。
(9)(量)用于扁平的物件:一~鏡子。
(10)(量)用于會見的次數(shù):一~鏡子。
(11)(名)糧食磨成的粉;特指小麥磨成的粉:白~|豆~。
(12)(名)(~兒)粉末:藥~兒。
(13)(名)面條:掛~|切~。
(14)(形)〈方〉指某些食物纖維少而柔軟:~瓜。
1. 葬:埋葬。
2. 把東西放在坑里用土、雪、落葉蓋上:掩埋。埋地雷。
3. 隱藏:埋沒(mò)。埋伏。埋頭。隱姓埋名。
(1)(動(dòng))身體向前靠在物體上;趴:~案。
(2)(動(dòng))低下去:起~|此起彼~。
(3)(動(dòng))隱藏:潛~|~擊|晝~夜出。
(4)(名)初伏、中伏、末伏的統(tǒng)稱;伏天:入~|初~|三~天。
(5)(動(dòng))屈服;低頭承認(rèn):~輸|~罪。
(6)(動(dòng))使屈服;降伏:降龍~虎。
(7)(Fú)姓。
(8)伏特的簡稱。
最近文章
http://yanglaopt.net/ciyu_view_98223f43ac98223f/
合作QQ:564591 聯(lián)系郵箱:kefu@hao8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