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解釋
關于人類認識的來源、發(fā)展過程,以及認識與實踐的關系的學說。由于對思維和存在何者為第一性的不同回答,分成唯心主義認識論和唯物主義認識論。
詞語來源
該詞語來源于人們的生產(chǎn)生活。
詞語造句
1、十月份我將教一個班級的認識論課程。
2、但是不管怎么樣,在信中休謨解釋了部分關于人類中心認識論的背景。
3、但是從另一方面來說,你可能也會困惑,同時可能會說,在那種情況下的確會有人思考兩種物體,那是真的有可能的發(fā)生的,但是那只是認識論罷了。
4、然而,所有這些為人類在社會結構中得以開展和平協(xié)作提供理性基礎的努力,都由于馬克思認識論的出現(xiàn)而成為徒勞之舉。
5、使用如此謹慎、復雜的方式不停思考認識論的需要是否告訴我們話語者對生活的展望或者對事實和緣由的感覺?
6、這些攻擊或多或少屬于哲學范疇,攻擊的目標是這門新科學的認識論基礎。
7、這兩章是關于早期基督教和奧古斯丁的,是狄爾泰人文科學從形而上學的到認識論基礎的進展的半孔德主義歷史部分。
8、這一門課被視為是玄學,認識論和哲學的入門課程。它試圖對出現(xiàn)在科幻電影里的主要的哲學問題進行剖析。
9、如果我們將它清晰地定位于認識論和形而上學之間。
10、在本質(zhì)上,我們需要一種整合的知識系統(tǒng),它承認傳統(tǒng)知識和現(xiàn)代科學在認識論上的差異。
11、西塞羅的創(chuàng)作絕大部分是在他生命的最后兩年完成的,他的哲學包含了認識論上的懷疑主義和倫理學上斯多葛主義的混合。
12、故而這種自察不僅僅是回到了基于知識的認識論,而且源于它的不僅僅是知識理論(就像蘇格拉底反對懷疑論一樣)。
13、他們知道他們無法反駁經(jīng)濟學家們對他們計劃的批評,于是這些激進的共產(chǎn)主義者試圖破壞經(jīng)濟學在認識論上的基礎。
14、社會學應該是社會的物理學,要采用牛頓力學的認識論模式來進行構造。
15、這個新的范式需要科學上的文化與認識論的巨大變革。
16、在一些情況下,拒絕可能不僅僅和不公平的商業(yè)或交易有關,而且還可能是由于認識論上的不兼容。
17、所謂實踐是真理的標準,所謂“生活、實踐底觀點,應該是認識論底首先的和基本的觀點”,理由就在這個地方。
18、伽達默爾還表明康德的審美意識學說是建立在主觀論之上,并遵循古典認識論的研究模式,所以它否認了藝術中的真理。
19、本課程重點是各種背景下認識論和制度的關系。
20、可以從本體論和認識論兩個方面研究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信仰的確立。
21、實踐的觀點是馬克思主義認識論的第一的和基本的觀點;
22、無論是肯定的回答還是否定的回答,都涉及到本體論和認識論這兩個相互聯(lián)系的方面。
23、由于認識論和階級性原因的復雜性,企圖讓人們普遍接受勞動價值論是不可能的。
24、從認識論角度看,神話是客觀世界在人的頭腦中的一種模糊反映;
25、為此,本丈試圖運用歷史與邏輯相統(tǒng)一的科學方法,來理清兩者在本體論和認識論上的內(nèi)涵及其異同。
26、他們一開始就指出對于每個理論需要明晰它的本體論、方法論和認識論,而這些會將形成這個領域內(nèi)哲學的基礎。
27、辯證法、認識論是同一個東西。
28、揭發(fā)實證論的一切謬見,因而駁斥它們,這是認識論的任務。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