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解釋
指流體內部阻礙其相對流動的一種特性。也叫粘滯性。
詞語來源
該詞語來源于人們的生產(chǎn)生活。
詞語造句
1、試驗結果表明,隨著水泥摻入量的增加,粉細砂的凝聚力和內摩擦角增大,滲透系數(shù)減小。
2、現(xiàn)下如果你使用一小使的發(fā)動機18惠普將由于較少更有效率然后的內摩擦一臺非常大的發(fā)動機形成18惠普。
3、內摩擦角與水分狀態(tài)相關的飽和度的關系是強非線性的,與密度狀態(tài)相關的飽和度的關系是弱非線性的。
4、在增濕過程中的凝聚力內摩擦角都隨著含水率的增加而減小,并具有較好的線性關系。
5、研究結果表明,巷道周圍煤巖體的體積彈模、內聚力和內摩擦角均對應力分布有較大的影響。
6、通過改性黃土抗剪強度試驗,研究出黃土在添加膨潤土、石灰、水泥和水泥-粉煤灰混合材料后內摩擦角的變化趨勢。
7、試驗成果表明垃圾土中的纖維質成份具有加筋作用,能增加垃圾土的粘聚力,但對垃圾土的內摩擦角影響較?。?br />8、通過對不同試驗情況下的極限承載力系數(shù)及其與K0或有效內摩擦角的系統(tǒng)進行分析,得出了一些有益的結果。
9、試驗表明,壓實度、壓實含水量及土體飽和狀態(tài)對粘聚力和內摩擦角有影響,從而使抗剪強度也受到三因素的影響。
10、結果顯示未擾動土樣的粘合力和內摩擦角在濕潤化后都下降了,而所觀察到的重塑土的彈度參數(shù)只有少許變化。
11、粘聚力的分布呈傾伏的不規(guī)則背斜面,內摩擦角的分布呈變形的W型折曲面。
12、在實驗吸力的范圍內,有效內聚力受吸力的影響比有效內摩擦角更明顯。
13、當土坡的粘聚力變異系數(shù),內摩擦角變異系數(shù)增大時,可靠指標有很大的下降;
14、所建立的本構模型考慮了顆粒破碎對粗粒土剪脹、內摩擦角的影響。
15、液粘調速離合器是液體粘性傳動技術的應用,其傳動機理基于牛頓內摩擦定律;
16、由變形破壞機構得到了邊坡臨界高度上限解隨坡角及巖土內摩擦角的變化規(guī)律。
17、通過計算機模擬節(jié)理巖體加載試驗的結果,對巖體內摩擦用取值的范圍作了探討。
18、分析結果表明,在地應力和支護阻力一定時,巖石的內摩擦角對深埋巷道圍巖位移的影響最為明顯。
19、依據(jù)可靠性原理,分析了現(xiàn)有幾種確定綜合內摩擦角0方法對支擋結構的可靠性影響;
20、在動強度試驗中,取得了黃土地基的動粘聚力和動內摩擦角等強度參數(shù)。
21、隨吸力增加,有效內聚力呈線性增加,而有效內摩擦角則相應地減小。
22、作者將研究氣體內摩擦的規(guī)律所得到的氬氣的模型應用于液體,提出了一個液體粘度方程。
23、洪水長期浸泡后,河岸土壤的內摩擦角和內聚力有較大幅度的減小,河岸穩(wěn)定系數(shù)減??;
24、分析了內摩擦角、壁面摩擦角對最大主應變率方向的影響。
25、試驗測試及模型預測結果的一致性表明,通過小三軸試驗確定砂礫石混合料的內摩擦角是可行的。
26、在研究完成變形巖體軟弱破裂帶可灌性的基礎上,采用旋噴注漿技術進行直接加固處理,提高破裂帶的內聚力和內摩擦角。
27、結果表明,土體的彈性模量、內摩擦角與粘聚力是影響邊坡位移的重要因素。
28、研究低液限粉性土路基的干密度與內摩擦角、粘聚力的關系;
29、研究低液限粉性土路基的空隙率與內摩擦角、粘聚力的關系;
30、在雙軸試驗中,材料的峰值強度與形狀系數(shù)的變化規(guī)律可用線性函數(shù)很好地進行擬合,內摩擦角隨形狀系數(shù)的減小而增大;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