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解釋
古生代的第四個紀,約延續(xù)五千萬年,這個時期的初期各處海水退去,積聚厚層沉積物,后期海水又淹沒陸地并形成含大量有機物質的沉積物,因此巖石多為砂巖、頁巖等。動物界中菊石類開始出現(xiàn),腕足類和魚類很發(fā)達。泥盆紀是由英國的泥盆郡(今譯德文郡)而得名。
詞語來源
該詞語來源于人們的生產生活。
詞語造句
1、泥盆紀末期是脊椎動物出現(xiàn)很的關鍵時期。
2、泥盆紀晚期約三億六千萬年以前,五分之一海洋家族遭毀滅,同時毀滅的還有半數(shù)以上的海洋屬生物。
3、這是一個漸進的變化,這個變化得益于貫穿泥盆紀無所作為的2千5百萬年間此起彼伏的物種滅絕。
4、從這個尺度來看,3億5千9百萬年前的Hangenburg事件,那次泥盆紀末期的大滅絕,只能算是一段微不足道的小插曲。
5、本論文對來自四川龍門山泥盆紀的腕足化石進行碳、氧同位素分析。
6、要證實這想法還需要更多的證據(jù),不過最新的資料顯示,泥盆紀四足動物的多樣性比之前猜想的還要高。
7、對于人們最早認識的泥盆紀四足動物魚石螈,新的研究工作也同樣顯示,牠與較早認知的一般通則并不符合。
8、含金層位為泥盆紀地層。
9、圍巖中的層紋狀硅質巖可能代表了泥盆紀時期的熱水沉積巖性質。
10、在泥盆紀時期,昆蟲開始探索陸地環(huán)境。飛翔、外骨骼、和變態(tài)可能是昆蟲成功的關鍵。
11、本文采用新的區(qū)調填圖理論和方法,詳細劃分了雙王地區(qū)的泥盆紀地層,論述了巖相古地理特征。
12、中國銻礦床最重要的成礦期為泥盆紀和侏羅-白堊紀。
13、在泥盆紀盆地演化中,地質事件與成礦關系極為密切。
14、其時代主要為震旦紀—早古生代至泥盆紀。
15、其中以奧陶紀島弧、晚志留世的磨拉石、泥盆紀和石炭紀的裂陷槽沉積具有區(qū)域意義。
16、寧夏中南部地區(qū)在中奧陶世至泥盆紀是作為北祁連造山帶北側的弧后前陸盆地靠大陸一側而存在的;
17、志留紀是古生代的第三紀,繼奧陶紀之后,在泥盆紀之前。
18、塔里木主地東北部志留—泥盆紀、中新生代充填序列的巖性主要為硅質碎屑巖。
19、后江橋鉛鋅礦具有多源、多階段成礦特點,成礦主要與泥盆紀地層及熱液作用有關。
20、同時也顯示區(qū)內泥盆紀及石炭紀火山巖的稀土元素繼承了其源區(qū)物質的稀土元素特征。
21、以往資料認為西成礦田的鉛鋅礦床均屬泥盆紀熱水—噴流沉積或它們的改造型礦床。
22、概要介紹廣西泥盆紀地層特征及礦產資源。
23、該構造中的低角度坡坪式逆斷層BD4DF、BD4D1F形成于中寒武世-泥盆紀,自古近紀開始又發(fā)生活動。
24、龍門山中段白石茍家地區(qū)泥盆紀地層十分發(fā)育。
25、依據(jù)所處板塊構造位置和地球動力學環(huán)境,提出塔里木古生代盆地演化經歷了震旦—泥盆紀和石炭—二疊紀兩個完整的開合旋回。
26、其與上覆蓋層—泥盆紀地層為剝離斷層(動力滑脫變質變形帶)接觸。
27、羌南地區(qū)奧陶紀—泥盆紀生物和地層的發(fā)現(xiàn),為與鄰區(qū)地層劃分對比和探討羌塘構造演化提供了重要依據(jù)。
28、川西金沙江一帶的志留—泥盆紀地層,前人沒有建立巖石地層單位。
29、泥盆紀,北側阿拉善地塊與南側中祁連地塊最終匯聚而碰撞,形成以新陸殼為特征的造山帶。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