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解釋
兩種或多種樹木混雜在一起的森林,如喬木和灌木的混交林,針葉樹和闊葉樹的混交林。
詞語來源
該詞語來源于人們的生產(chǎn)生活。
詞語造句
1、混交林能有效地改善土壤水肥狀況,提高林分相對濕度,降低溫度,從而增強樹木的光合能力和提高樹木的生長量。
2、沙地草地闊葉樹混交林的營建,發(fā)揮了以林保草、以林促牧的作用,有利于建立林草復合經(jīng)營模式。
3、俄羅斯境內(nèi)的阿爾泰山由于植物的多樣性已經(jīng)載入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chǎn)名錄,它從干草原變?yōu)榛旖涣?,再到高山植被?br />4、森林經(jīng)營者應當選用良種,營造混交林,實行科學育林,提高防御森林病蟲害的能力。
5、混交林生長模擬的難點主要包括多樹種、林分年齡、立地指數(shù)和競爭效應的表達等方面。
6、通過分級取樣測定法,對馬尾松純林及其林下套種格氏栲的混交林生物量空間結構進行了分析。
7、白冠長尾雉是典型的林棲鳥類,棲息的生境為亞熱帶常綠林和常綠、落葉混交林。
8、從林隙的大小結構、形成方式及形成木的數(shù)量特征等幾個方面,對長苞鐵杉純林及混交林林隙干擾狀況進行了對比研究。
9、在相同的立地條件下,天然次生林和混交林具有更好的維持地力作用和更高的水源涵養(yǎng)功能。
10、混交林的根系在土壤剖面上,垂直分布趨于均勻。
11、混交度是描述混交林中樹種混交程度的重要空間結構指數(shù)。
12、管理措施主要包括整地、施肥、林地收獲與凋落物管理和營造混交林等。
13、營造混交林有助于提高灌木層的植物種多樣性;
14、結果表明恢復重建后的人工油松與華山松混交林生態(tài)系統(tǒng)在水源涵養(yǎng)、水土保持上效果明顯。
15、水面蒸發(fā)量為裸地最大,混交林及灌木林能有效減少水面蒸發(fā),減少量較對照裸地可達50.54%和55.20%。
16、相同林地類型上,遼東棟林下地表徑流量隨坡度增加而增大,冷杉林和云杉、遼東棟混交林下地表徑流隨坡度變化規(guī)律不明顯。
17、在此基礎上,總結了混交林的關鍵營造技術。
18、最后,提出了與防火線建設相結合的其他措施,如營造針闊混交林、林內(nèi)放牧等。
19、營造混交林時,選擇根系深、萌蘗強的樹種可以有效地抵御森林火災。
20、由此,還進一步討論了混交林中昆蟲群落穩(wěn)定性問題。
21、結果表明,落葉松人工林的林冠截留率最大,表現(xiàn)出比天然白樺林、天然黑樺林和天然闊葉混交林具有較強的蓄水和攔截功能。
22、研究了刺槐、絨毛白蠟純林及其混交林中不同土層在不同季節(jié)的土壤養(yǎng)分含量、土壤酶活性的變化。
23、純林中馬尾松的干生物量基本上為金字塔形,枯枝生物量所占比例為1.75%,而混交林中為4.20%。
24、天然云冷杉針闊混交林是我國的主要森林類型之一,在國民用材中占有相當大的比重。
25、林下植被生物量隨林齡增長而降低,所有年齡階段紅松人工林林下植被生物量都低于紅松混交林和天然次生林。
26、生物量的空間結構在馬尾松純林和混交林之間存在明顯差異。
27、即展示了其應用于針混交林TM遙感圖像自動分類識別的能力,又驗證了該系統(tǒng)具有隨網(wǎng)絡規(guī)模增大而分類精度提高的發(fā)展趨勢。
28、人工杉木純林發(fā)病率高且重于混交林,以葉部病害和枝干病害為兩大主要病害類群。
29、研究了刺槐與楊樹混交林后沙地土壤水分物理性質(zhì)變化的狀況。
[查看更多]